张宝鑫:太空竞赛无益于航天进步
“冲突将延伸至太空。” 在航天领域美国开始常态化污蔑中国。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比尔·纳尔逊在媒体上公开宣称,中国的太空计划是一个“军事太空计划”,中国不愿意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又出现了一场太空竞赛——这一次的对手是中国”。
近年来,美国一直在推进所谓“弹性太空”建设,企图混淆军事与民商的概念边界,将商业实体和普通民众拖入太空军备竞赛,强化自身太空优势地位。美国还先后与100多个实体签订太空态势感知数据共享协议,企图打造“太空北约”联盟。甚至为了保护关键太空技术,美国不断修订太空政策法规、出口管制和全球商业活动管理措施。俄乌冲突发生以来,美国不仅让盟友中断同俄罗斯的航天科技合作,还对俄航天产业实施制裁,搞“太空脱钩”那一套,借机推进太空战略、强化太空霸权。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将中国作为其太空新野心的靶子,不断在太空领域渲染“中国威胁论”。近年来中国在航天领域持续加大投入,积极培育民用航天市场,进军可重复使用火箭等领域,同美国的差距正逐步缩小。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被称为“沃尔夫修正案”的附加条款,禁止美国宇航局使用联邦资金与中国政府进行直接双边合作,主动关上了美中在太空领域合作的大门。此外,由于美国一贯主张所谓基于自愿原则的太空行为准则与规范,不接受“太空非军事”主张,客观上造成了太空安全治理失序,也是星链小卫星多次威胁中国空间站的根源。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航天的国际化合作道路不断走宽走深。近几十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为代表,中国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进入空间、利用空间和探索空间的能力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中国不断加强国际空间交流合作,致力于推进人类航天事业的共同进步。比如,中国已发射的暗物质卫星部分探测器由瑞士、意大利科学家参与研制;中意合作研制了“张衡一号”卫星观测地震活动相关的电磁信息;中法合作的首颗海洋卫星发射成功;嫦娥四号搭载了德国、瑞典的探测器……这与某些国家和组织要建立太空部队、宣布把太空列为一种新战场的姿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航天领域,任何一个国家仅靠单打独斗,或是对航天事业抱有“门户之见”、故步自封,均无益于人类整体航天事业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需要进一步打破壁垒、畅通渠道,以更开放的姿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世界各国在开展航天科学探索合作的时候,也应本着推动全人类发展进步的理念,秉持开放包容之心,聚全球整体之力,汇人类全体之智,推进人类航天事业的共同进步和持续发展。(作者是中国航空工业影像中心策划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