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部队战术漫谈:被CS神化的“千里杀人秘法”

  任何一部相关的书籍,都会将特种作战的起源追溯到一战期间。随着1914年后,欧洲战事逐渐转入对峙,各国都在努力打破前线的僵持局面。也正是因此,在战争后期,出现了试验性的突击部队,他们的武器不再是步枪加刺刀,而是手枪、冲锋枪、工兵铲和手榴弹,有时还会得到霰弹枪和火焰喷射器的支援,同时,他们也接受了不同于一般部队的训练,其中更强调的是近战技巧和武器使用,而成员也不会像战争初期士兵们的做法那样,排成密集的队形、以“稳健的步伐”迎着炮火向前。


《战地1》中的突击部队成员,他们实际是如今特种部队的前身

  这些突击部队除了承担攻坚任务,有时还负责战场侦察,或者对敌人的重要目标展开突袭,因此被认为是特种部队的雏形。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促进了各国军队的战术向科学和专业的方向迈进。按照估算,在当时,一挺机枪一分钟发射的子弹就超过了一战期间50名步枪兵投送的火力之和,这让他们很快学会了利用一切障碍物和伪装手段进行掩护,不仅如此,随着战争的范围扩大,战场从当年的乡间旷野,转向了让人头晕目眩的城市、森林和山地。

  以上这些因素,都为后来特种部队战术出现奠定了基础。在二战初期,德国、苏联和英国都组建了用于敌后作战的特殊部队,而随着战事进行,英国更将其这门作战艺术发挥到了极致。由于战争初期遭遇了惨败,英军已无法在欧洲大陆展开大规模作战。此时,为最大限度打击德军,并牵制对手兵力,他们经常会派出小规模部队,对法国、挪威等地重要目标展开偷袭。

  身为玩家的我们,应该对这些行动不会陌生,因为许多当年的行动成了后来电子游戏中的素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盟军敢死队》、《使命召唤》初代的英军关,以及后来的《狙击精英》系列,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把二战期间的特种作战进行逐个解读,你会发现,它们实际和游戏中的情况大相径庭,更没有那么一波三折。按照统计,二战期间的特种作战,超过70%以上都属于未发一枪的化装侦察——即使其中存在交火,遇袭的一方要么会选择束手就擒,要么就是因为猝不及防而陷入了混乱。


《盟军敢死队》系列截图,该游戏反映了二战时期盟国在德军后方展开的特种作战

  不仅如此,从地位角度看,在整个二战期间,特种作战不过是正规战的辅助形式,它们只对一场战役产生了局部的影响。所谓的“特种部队”也更像是“侦察兵+精锐部队”的组合体:他们的军事素质非常出色,拥有一定的秘密潜入技能,同时会获得少量特殊武器(比如塑性炸药和带消声器的冲锋枪),但在装备和训练的专业程度上,当年的特种兵依然无法与今天相提并论。

  事实上,让特种部队的名至实归的,是后来冷战时期的地区冲突。在无数次的试验和探索中,专家们完善了特种兵的战术和战法,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CQC或CQB,如今在许多人眼中,它们已几乎和“特种战术”划上了等号,但事实上,它们只是后者庞大体系中的一个部分。

  从枪口指向、变换武器,到组员的无声沟通……CQB与CQC实际是各种近战技巧的的总和。设想,假如有一天,你需要带领手下进入建筑密集区,去抓捕一名危险分子,这时一定会发现:从走廊、楼梯到每一扇门,似乎随处都隐藏着危险,在这样的状况下,假如毫无准备就冒然冲进去,显然是对部下不负责任的。

  以上的一幕,也是CQB和CQC横空出世的原因——因为在100年前的上海,英国警官威廉·费尔拜恩(William Fairbairn)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工作环境。他当时供职于租界巡捕房,负责的低端不仅枪支和刀具泛滥,而且人口异常密集,而此时,巡警只装备了一支警棍与一把手枪:由于环境狭窄,许多传统的格斗技巧经常毫无用武之地。


威廉·费尔拜恩,CQC之父

  高度危险的工作环境,让费尔拜恩开始探索改良格斗术的方法,在此期间,费尔贝恩结识了租界巡警部队的另一名教官——艾利克·塞克斯。在借鉴了大量的资料和实战经验后,他们探索出了一种叫“Defendu”的格斗术,它结合了中国武术、擒拿技巧和突击队战术。1939年,二战在欧洲爆发,费尔贝恩立刻回到了战火中的故乡,准备参军抵抗纳粹入侵。

  此时,经过20年的和平,英军的近身搏斗技能已经严重退化,针对这个问题,费尔拜恩将“Defendu”和作战结合起来,由此诞生了CQC,而CQC的出现,既弥补了当时英军近身格斗技巧的空白,还成为后来特种部队必备的技能之一。


二战期间,正在进行近距离肉搏训练的英军士兵

  另一方面,在1950年代后,各个主要军事强国也相继组建了各种形式的特种部队,这些部队在各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越南战争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各国的特种部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武器装备也日趋先进和专业化。特别是在美国军队中,特种部队发展迅速、规模庞大,不仅建立了专门的特种作战司令部,而且具备了令人瞠目的陆海空三栖作战能力。


越南战争期间,绿色贝雷帽部队的一处阵地,远处的直升机正在接走伤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领土争端、民族矛盾等引发的武装冲突、恐怖活动连绵不断,这让特种部队伴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壮大,尤其是在过去20年,它们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这一点可以从它们的训练、装备和战术等方面展现出来。

训练: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即使是以精锐部队的标准,特种兵的训练也显得极端严格,美军特种部队的训练时数是以周计的,一套标准的训练流程大约在6个月以上,此时完成训练的特种部队成员才可以称得上能勉强出师;至于英国的SAS部队则更长,达到了一年零两个月。


进行海岸渗透训练的美国“绿色贝雷帽”部队成员

  在此期间,一定有许多特种兵会遭淘汰或因伤退役,其人数远超过了后来作战损失的人数。另外,必须指出的是,上述训练磨炼的,不仅有成员的技战术水平,还有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与传统观念相反,特种兵并非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之辈:伴着军事技术的进步,在筛选人员过程中,军方也愈发看重知识和学历。

  比如美国的“海豹部队”,除了严格的体能测试,教官还会考察应征者的反应速度、抗压能力,同时还要进行基本的智商和技术知识测验,一般来说,海豹部队的成员IQ值通常在115以上,而在更高级的士官和军官中,拥有大学和研究生学历者更比比皆是。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无疑与特种作战的要求有关:特种部队长期深处敌后,局面千变万化,参战队员没有出色的记忆力和反应力,行动很快会偏离预设的路径。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一场突袭行动中,潜入路线和逃离路线各有四条,这时就要确定16种行动方案,每个参与者自然都要对此有所准备。这些方案背后的信息量,其实超出了我们接受过的任何一场测试,而每次判断失误,带来的损失又将无法估计。

  不仅如此,一些特种部队还要在短时间内执行数次任务,而每次任务的模式与情报资料都截然不同,而高于常人的智商和情商,则一定从上述方面为保证任务成功提供基础——何况特种部队的装备技术含量也在上升,正是因此,吸纳高学历和高智力的成员更成了一种必然。

武器:只有顺手的武器才是好武器

  无论怎么看,这实在是个耸人听闻的标题,但它却折射出的事实是:在特种作战中,武器选择需要根据任务的性质而定。从寻常的冲锋枪和突击步枪,到价值上亿美元的秘密潜航器,其复杂程度早已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也正是因此,本文只能选取部分代表性的事例加以说明。

  按照许多书籍的描述,特种作战的原则是:出其不意、速度和猛烈攻击,而特战队员携带的冲锋枪,恰恰是上述特点的集中体现。早在二战期间,它就是特种作战的首选武器。而如今在各国特种部队中,使用最广泛的依旧是德国黑克勒-科赫公司的MP5系列冲锋枪,这种武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却在经历了无数考验后沿用至今。


MP5是一种专为近距离交战设计的冲锋枪,关于这种武器,FPS的玩家们应该不会陌生

  MP5并不以威力见长,但在特种作战中,精度、便携性和通用性才是更决定性的因素,对此,我们无需深挖技术细节,两个事实已经足够说明问题:MP5可非常容易地装入枪套中,进而隐藏在衣服外套和文件包里;另外,该武器可以搭配各种战术组件,在精度上也可圈可点。

  MP5的特点恰恰反映了特种部队的武器选择思路——即将便捷置于第一位。这也是为了在室内与盾牌、闪光弹和烟幕弹配合使用,相信玩过《彩虹六号》的玩家对此一定深有体会。


对特种部队来说,只有顺手的武器才是好武器,这里展示的就是一个海豹分队在越战期间的装备,其中可以看到带150发弹鼓的斯通纳轻机枪、M16A1自动步枪、雷明顿7188霰弹枪、“中国湖”榴弹发射器等装备,可以看到,其中一些M16A1步枪加装了榴弹发射器,同时一些队员对枪托和其它挂件进行了情况允许的改进

  如果行动区域位于野外,则可以适当考虑携带长武器,比如突击步枪、通用机枪、狙击步枪和榴弹发射器等,它们可以搭配伸缩或折叠式枪托,以便在室内作战时快速转换。同时,特种队员还必须熟练使用敌人的装备,甚至是被淘汰的AK-47,这既是为了方便补充弹药,同时还有一定的伪装考虑。

接近:我有特别的行动姿势

  特种作战中,交锋只是一刹那,而突袭是否成功,则取决于突击队能否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如今,多数特种部队配备了直升机、潜航器和沙漠突击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随时如利剑般插向目标的心脏地带。


虽然如今特种部队装备了各种载具,但由于任务性质使然,他们有时仍然要徒步赶赴目的地

  在越南、阿富汗和中东地区,特种部队有时依旧要徒步赶赴目标,这也意味着行动过程中,他们需要对许多被忽视的因素加以关注,比如天气、地形和体力,一旦时机把握不当,特种兵就有可能遭遇敌人的巡逻队,进而失去最佳的突袭时间。在极端的情况下,指挥官甚至会牢记自己的步长——因为在复杂的环境中、GPS已不能提供足够精确的定位。

  一旦确认有敌情,这时,部队就需要换为警戒队形。考虑到特种分队往往由8-14人组成,为行动便捷,它通常会像电子游戏中那样,细分为三人或四人小队。

  以一个12人的分队为例,其可以分成一个指挥组和两个攻击组。其中指挥组由指挥官、通讯兵、一名斥候(Scout,配备突击步枪或冲锋枪)与一名支援兵(配备轻机枪)组成,而另外两组斥候和支援兵各占一半。


一支特种分队往往由8-14人组成,这里是一支英军特种部队的合影,为保密考虑,其中他们的面容、臂章和背后的美军运输机编号都做了保密处理

  不难发现,这种队形的目的并不完全是交战,而是遭遇突发情况后,迅速从搜索队形转换成为作战队形,或者在火力掩护下迅速撤离。事实上,和电影中的情况不同,大多数特种兵都不愿让行动变成一场烟火秀,尽管遭遇敌人有时是不可避免的。

  这时,作为指挥官,便必须在迎战和逃脱之间做出决断。但无论哪种选择,真正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做到速战速决。正如美国绿色贝雷帽部队的口头禅:“前30秒内,上帝保佑,几乎没有人敢于同我们正面较量;但30秒后,上帝只保佑人多枪多的一方。”

  针对这种情况,绿色贝雷帽制定的战术之一就是“地狱火”:当侦察小队突然遭遇大股敌军时,最前方队员会朝对方快速扫射,打光弹匣后立刻向相反方向脱离;随后,最接近他的队员也超他的射击方向全速开火,打光弹匣后又马上后撤——如此周而复始,直到脱离对方的视线。


展现“地狱火”战术最好的电影莫过于《太阳泪》,这里展示的就是其中美军特种兵使用该战术掩护重要人物撤退时的场景

沟通:无声胜有声

  对许多普通人来说,“团队精神”是一个难以理解的词汇,但对特种部队成员来说,它意味着将自身无法兼顾的方向交给另一个人,并且对这个人怀有充分的信心。

  事实上,“团队精神”始终是特种作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试想,在常人难以忍受的环境中,还有战友与你出生入死,甚至用血肉之躯充当掩护,这将是怎样的一种激励。关于这一点,我们最熟悉的例子莫过于法国的“外籍军团”:他们不需要对法国国旗效忠,却要时刻忠于军旗、部队和战友,这便是“团队精神”的一种表现。

  将“团队精神”发扬最透彻的单位,莫过于美军的海豹突击队:在长达十年的越南战争中,他们执行了数以千计的任务,期间有46位成员身亡,而被俘者的数字是零。北越正规军甚至没有人看到过海豹队员的面容,而关于他们神出鬼没的谣言却私下传播。


越战期间的美军海豹部队成员,他们成功的关键不只有专业的训练和精良的装备,还有成员之间亲密无间的战友精神

  对于美国,越战是一场失败的战争,但对海豹部队,它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套用官方宣传的说法:“这支部队的精神经历了升华,而这一点,为海豹部队闻名天下的奠定了里程碑。”

  成员间的高度默契,为高效沟通提供了基础,如今,几乎所有特种部队都有完善手语系统,这里,我们就讲几个常见的示例,这些在特种部队的实战中比较常用: 

  1.观察:食指与中指分开,指向自己的双眼,呈插入状,以提醒下属注意周围。

  2.指示方向:以食指与中指合并,指向的某个方位,引导队友前进、观察、聆听、或者向某个方向前进。

  3.指定人员:以四指握拳,拇指直立指向自己的鼻尖或胸口即示意为自己,以食指点向队友即命令队友。

  4.清除:军事任务中的“清除”含意众多,因此在表述方式上也存在差异,如果清除的是前方的哨兵,可以用食指划过项部表示,清除铁丝网则是食指与中指作剪刀状,清除高塔上的人则是以食指与中指合并指于另一手的手掌下方,如此等等……

  5.火力掩护:在战斗中,掩护手势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左手握拳,右手出掌盖于左拳上,即队员以匍匐或半蹲的姿势猛烈开火;而另一种手势是用手覆于头部,此举表明成员应当以站姿快速射击。

  6.停止:这也是尖兵对主力部队的最常用手势——五指并拢,手掌直立指尖朝上,代表停止前进;握拳表示所有人停止动作;手掌朝下则表示所有人蹲下或寻找隐蔽。 


特种部队手势示例,当然,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和文化差异,其具体的手势也有所不同

  将上述动作连接起来,很容易组严谨的战术命令,不妨假定这样一种情况,特种部队发现前方有一名敌军哨兵,必须及时予以消灭:

  首先,队长会用食指指向前方,表示此处有一名敌人,在向最近的下属做出“割喉”手势前,队长还会指定两人,用“手势5”中提到的半蹲姿态进行掩护。接着,他指向其它人,手掌朝下,这是在命令做好隐蔽——在这个过程中,整个过程小队都未说一句话,却实现了最理想的沟通效果。

接战:快刀斩乱麻

  这里,我们对最常见的街道突袭进行介绍,这也是游戏中最常见的情况,在其中,你的小队要直面的,是复杂的环境、看不见的敌人、杀人于无形的子弹……同时,这片战场还被建筑分割成支离破碎的小块,这给本方观察、火力的运用都带来了限制。

  当然了,对你的敌人,上述问题同样存在,只不过他们对于环境更熟悉,也正是这些因素,使接战成了特种作战中最惊心动魄的一环。


和特种部队相比,他们的敌人在军事素养和武器装备上都远远不及,但这些人却有一个优势:对环境的熟悉

  各国军队在装备、训练和情报方面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确保部队在危机四伏下获得胜利。然而,不管装备如何精良,训练如何到位,所有战火中的特种部队成员,都必须根据敌情、任务和环境来不断调整战术和武器。

  从这个角度说,任何“标准战法”都是不存在的——其中只有无数的约定俗成和战术原则。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先排除几个误区,这种误区其实根源于游戏和电影,但并不是某种故意的误导,而更多与当年制作的技术有关。

  在警匪片和游戏中,“背贴墙、从拐角/窗口探头”动作极具代表性,但在真实环境的环境中,这其实是一种接近自杀的行为,它低估了枪支的穿透力(而在电影和游戏中,主要是因为早期的特技和引擎不能反映出真实的子弹效果);并违反了战斗的基本原则——头部不能暴露在危险位置下。如果有一支自动武器正对着这个位置,做出动作的士兵将立刻遭遇生命危险。

  对于建筑物的墙体也不要抱太大信心,因为大部分楼房中,只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承重墙能提供一些防弹能力,至于砖墙在子弹面前则更像是一张纸,此时,明智的举措是躲在钢筋混凝土的立柱后面,只要对方没有12.7毫米机枪以上的重武器(事实上,在突袭作战中,特种部队也很少遭遇这种情况),士兵的人身安全仍然能得到保全。

  最后一个问题是如何破门而入。最理想的方法当然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去,否则就需要依靠炸药或破门锤。此时,一名负责突破的队员站在一侧,另一名手持防弹盾牌(如果可能的话)的人员站在门另一侧,并准备向房间内扔进震撼弹;另外,还有两名队员应当身处防弹盾牌后,使用自动武器负责掩护;如果门后还有敌人,那就是在震撼弹爆炸后、冲入室内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正在进行室内作战训练的国外特种部队士兵,如何破门而入,始终是其作战时一个重要的问题

  接下来的3秒钟,将成为最具决定性的时刻,而这一点要根据房屋结构而定,现在我们假定,这是一间简单的、从左侧单开门的房屋,而你手头则有一支四人小队:

  由于门向左侧打开,因此我们将房屋的左侧称为短边,右侧称为长边,在准备突入时,四人小队约定俗成的做法应当是:在门外左侧布置一人,右侧布置三人,攻击时,左侧第一人先进,以左脚为轴,右脚为圆周,进而从门外左侧边墙的位置转向面对门口短边。在清除威胁后,这名队员应当以剪步侧行,进入门口后扫视整个房间,且对最目标进行火力压制或直接清除,接着,他应当冲向短边屋角处,作第二次、也是最后的观察与目标清除,在一号人员冲向屋角的同时,第二号人员门口的右侧攻入,进入屋内后,立即剪步斜行,对长边 ( 也是他的右手边 ) 进行一次快速的检视, 并前进至长边屋角的定位点,进行第二次、与最后一次的检视与目标清除,而在二号攻入的同时,三号与四号也随后进入,左右搜寻,直到确定无能“安全”。

  需要指出,上面的动作看似冗长,但在实战中,特种部队成员在2秒内都能完成。总之,快速和协作,才是接战中小组的第一要点。

撤退:装完逼就跑,是一件很有技术含量的事情

  在2000年之前,许多军事游戏和影视剧都会忽略一件事:撤退。毕竟,游戏的主旨是完成任务,而在克服了诸多艰难险阻后,坏人已经尸横遍野——对游戏编剧来说,似乎是时候播放过关CG和制作人员字幕了——但在现实的特种作战中,撤退才意味着考验真正开始。

  事实上,这一点早在特种作战诞生之初就已得到了证明。1944年,英国突击队在克里特岛绑架了德军师长海因里希·克拉佩,整个过程只用了3分钟。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超出了行动者的预料,整个克里特岛的德军大举出动,英军不得不带在荒无人烟的群山中逃窜,直到1个月后才带领人质逃出了克里特。


参与绑架海因里希·克拉佩行动的英军队员在行动结束后和上级的合影,为了隐蔽,他们在行动中改换了德军制服

  这当然是一个极端的事例,但也足以证明,在特种行动中,撤退并非可以一蹴而就。从理论上说,特种部队撤退的注意事项和普通部队几乎毫无差别,无非是前方侦察,侧翼掩护、野外定位和殿后等……但以上的一切,只发生在最理想的环境中。

  由于特种作战的复杂性,突击队员在撤退时要面临许多预想不到的情况:敌军可能被惊动,接应的直升机无法顺利抵达,沿途环境和设想的完全不同……此外,还有一个更危险的因素——此时此刻,他们已经很难像开始一样,做到真正的“快进快出”。

  对于解救人质和绑架行动,这一点尤其显著,为此,指挥官必须规划好时间和体力消耗,因为同行者的脚步可能不是那么敏捷,此外,还要注意他们的健康状况,因为许多战俘可能遭受过虐待,而绑架的敌方要员要么年事已高、要么身体有伤,能否承受住快速转移也是个问题。

  为了降低风险,上级通常会在任务结束前,派出运输工具来协助撤退。此时,特种部队的正确做法不是尽快撤离,而是为运输工具建立一个安全区。至于具体情况,则需要视运输工具的种类而定。

  如今,撤退最重要的方式是借助直升机,由于巨大的噪音、脆弱的生存性,再加上无处不在的RPG和肩扛式导弹,在起飞和着陆期间,它随时会变成脆弱的死亡陷阱。


如今,直升机无疑是特种部队最重要的运输工具

  因此,在乘直升机撤退前,行动者必须对周围的环境加以关注,至少要营造一个比较安全的起飞区。这个区域应当足够开阔,半径在80米左右,而火力则可以延伸到300米外,等待确定周围安全后,警戒人员应从内而外分批登机,同时机载武器提供掩护火力。此时,依照安全规定,在登上直升机后,作战人员不应该在机舱内开火射击,这一方面是因为此时的命中率微乎其微,同时,漫无目的的开火也可能吸引更多的敌人。

  另外,撤离中最后的注意事项,是装备的取舍。为确保行动顺利,许多装备确实都能归入“用完就扔”的行列,但需要注意的是,假如必须丢弃,有些设备必须彻底摧毁,此时最有效的方式是掩埋,其具体做法是:先盖上一层薄土,再洒上催泪瓦斯粉(防止动物刨掘),再盖上足够的土,最终移回植被,消除一切的人工痕迹——此时才算大功告成。

结语

  由于自身的高度保密,我们显然无法窥探特种作战的每个细节。而本文介绍的,也只是其中最简单的要点。在它们当中,一些显然有纸上谈兵的因素,而另一些已被更可靠的做法代替。同样,以特种作战为题材的游戏玩法也在变化,它们更加趋近真实。就像现实中特种作战的情况一样,想要找到一种特定的“过关方案”是徒劳的,你在其中必须依据不断变化的战场局势做出判断。

  政客们对伤亡的忌惮、无人机和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更令密集的近距离交战便得愈发罕见,但士兵们在电光火石间破门而入的场景,似乎永远不会停止继续上演。因为但凡任何一场战争,都需要最平凡的士兵去解决最严峻的危机,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直面敌人枪口时的勇气和技巧。这也是老兵留给新兵们的唯一遗产,它将被传承下去,时刻与每个特种战士的灵魂同在。

 

热门相关:随时跑路系统   重生之大涅磐   重生之大涅磐   重燃   杨晟已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