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锤3》“中国高达”穿的古式盔甲有什么来头?
距离《全面战争:战锤3》的发售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想必很多玩家都已经对这款游戏有了充分的了解。

依稀还记得《战锤3》的震旦预告片出来时,预告片里威武霸气的震旦高达——俑士禁卫给无数玩家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

我们今天的话题就和俑士禁卫穿的盔甲有关。

仔细观察俑士禁卫所穿的盔甲,这是一种由一片片三角形的甲片堆砌而成的,


这种盔甲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山文甲。


《唐六典·武库令》有这么一段文字:“甲之制十有三:曰明光甲,光要甲,细鳞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山文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马甲。”
我相信只要是热爱历史的朋友,肯定在各类古装影视剧中或是古风的游戏中,见过这种纹路的盔甲。

纵观我们的千年历史,我们总是能在各种武将的画像和雕塑上看到这样的盔甲,可以说山文甲本身已经成了中国的一种象征,一种文化符号。

上图是现代的关羽铜像,可以看到关羽穿的就是山文甲,而在古代的雕塑中,山文甲同样也是出场率极高的着装:

虽然在雕塑和绘画中有着大量的出场,但是山文甲本身却是中国考古学上的一个大谜团,因为这种盔甲,没有出土的实物。
关于它究竟是什么材料制成的,是以怎样的方式制作的,无数盔甲爱好者争来争去,撕逼无数,也没能得到一个确切的结论。
本篇文章笔者也不会给诸位一个确切的结论,只想将现在主流的关于山文甲的一些猜测拿出来给大家一起看一看,至于究竟哪个才是正确的,还请各位读者自行判断。
猜想一:山文甲是一种造型特殊的甲片制成的铁甲
在后世,尤其是21世纪的历史爱好者,美术工作者眼里,大多数人信奉山文甲是一种用三角形的甲片堆砌而成的铁甲。

以上图这张《三国志14》的插画为例,画师明显是将山文甲画成了一种三角形甲片的铁甲。
现代盔甲爱好者仿制的山文甲无一例外也都是遵循这个思路:


由于没有出土实物,也没有留下确切的关于制作的记载,现代爱好者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猜测和不断实验,来验证山文甲的甲片连接方式,不同的爱好者群体各有各的想法:
有人觉得是这样:


有人觉得是这样:

但是绕来绕去,甲胄爱好者们都不得不面对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无论他们怎么改变甲片的样式和连接方式,山文甲的防御能力都不是很理想,有些甚至难以弯曲,灵活性极差。而且它们大多制作成本昂贵,工时还很长,不是很符合古代军备的性价比标准。
由于第一种猜测缺乏可靠性,各路人士争论不休,催生了第二种猜测——锁子甲说。
猜想二:山文甲是锁子甲的艺术展现
提起锁子甲,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是一种由一个个小铁环拼接而成的“铁毛衣”。

作为人类历史上东西方都广泛运用的一种盔甲,锁子甲在人类的战争历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古代,有这么一种特殊连接排序方式,将多个铁环呈三角状相互嵌套进行连接,

可以看到经过这样的编排,锁子甲和山文甲的造型非常接近,隔远了看完全看不出来到底是哪一种。


由此很多人得出了这样一种结论,存在于画像和雕塑上的山文甲,本质上是画师和雕塑师为了偷懒而采用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由于锁子甲的铁环单元太细,难以雕刻,所以雕塑师和画师们用这种山文造型来替代,以节省他们的工作量)。
笔者曾经是这个说法的忠实信徒,但是这几年随着自己阅读量的累积,我逐渐发现这个猜测,也不是那么地无懈可击。
首先纵观我们国家的画像和雕塑,山文甲和锁子甲有过同屏出现的情况:

上图为宋代李公麟所画的《维摩诘演经图》,仔细观察画中人物穿的盔甲,你会发现,他的胸甲画的是锁子甲:

而他的臂甲画的却是山文状的山文甲。

如果二者真的是同一个东西,为什么画师会同时把二者都画出来呢?不应该只画一种吗?
而且锁子甲本身是一个大类,编制的方式五花八门,光光能够考证出来的编法就有十几种:


酷似山文甲的这种编法只是其中的一种罢了,为什么偏偏这种造型会成为中国锁子甲的标志呢?
而且和第一个假说一样,这种编法也不是一个性价比高的盔甲,按照古代的工艺,它的防御效果和制作它所需的时间成本并不是很划算,东亚和欧洲的主流锁子甲编制方式都和其相差甚远。
在前两种假说都有瑕疵的情况下,又有人提出了第三种假说——非铁甲说。
猜想三:山文只是一种纹路,不是铁甲
由于山文甲总是伴随着士兵武将这类的军人形象一同出场,因此后世的人很容易觉得,山文甲是一种铁盔甲。
但是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它压根就不是铁甲,而是一件造型特殊的衣服呢?就算是盔甲,有没有可能它不是铁制的呢?不然为什么一直找不到金属的出土实物?
山文甲最早的记载源于唐朝,在后来的宋元明清也有相应的记载,但是奇怪之处在于,这些记载都没有明确地说山文甲其实是一件铁打的金属盔甲。
北宋时期的甲胄书籍《营造法式》当中,曾经明确地将这种山形,或者说三角形,人字形的图案命名为“锁子纹”。有些考古学家认为,既然书中将这种造型称呼其为“纹”,可能也暗示了这种所谓的山文甲其实是一种装饰性的花纹。

而后来的明朝时期,曾记载过一种有山纹图案的铠甲,名为唐猊铠:

唐猊铠的记录明确说明了一点,它是由透骨草、萝卜子、穿山甲等一系列非金属原料熬煮成皮后制成的皮甲,不是铁甲:

上图是相应的记录,可以看到作者完全没有提到有用到金属材料,而唐猊铠的山文图案则是皮甲制成后在上面雕刻出来的。
明清时期民间也曾大量记载过“锁子锦”,即在布料锦缎上画出山纹锁子纹的装饰图案:

在清朝的许多衣物上,我们都能见到这样的图案:

铁制的山文甲没有出土,但是像这样画有山文甲纹路的衣服却能在清朝找到很多,这让很多人相信,古代画像雕塑上所展现出的山文甲,可能只是一件画着特殊花纹的衣服,或者是刻着花纹的皮甲。
但是这个假说同样也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限于篇幅,不向大家展开了,时至今日,人们对山文甲究竟是什么东西还是争不出一个确切的结论。
以上便是关于山文甲的三种猜测,不知道在各位读者心中,哪一种说法才是最靠谱的呢?你们觉得俑士禁卫穿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下篇文章再见。
参考资料: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133843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q4y1N77D?spm_id_from=333.999.0.0
https://zhuanlan.zhihu.com/p/42294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