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心聚力,让南京近悦远来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周容璇

大年初一上午9时20分,一列满载“江苏制造”的中欧班列从南京物流中心尧化门站缓缓驶出,南京创新“中欧班列专列+综保区整箱仓储”进口模式,护航春天的列车向国际市场驶去……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营商环境建设“优无止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南京各级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聚焦国家和省市各级最新部署和要求,坚持以经营主体诉求为出发点,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落脚点,持续深化改革探索,奋力谱写优化营商环境新篇章,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

精准施策,激发市场活力

1月14日下午,江宁区数据局组织召开2025年新开工省重大项目“五证齐发”推进会,对先导医疗产业园等项目进行逐一“过堂”,研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堵点、难点问题,协调推进“五证齐发”。

“拿地即开工”,助推项目“加速跑”。去年以来,南京积极探索实施重大产业类项目“五证齐发”模式,让项目从土地征收到开工建设平均办结时长从260天左右压缩至150天左右。

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为减轻经营主体办事负担,南京全面推进开办“餐饮店”、开办交通运输企业、开办娱乐场所等涉企“一件事”高效办理,办理时限总体压缩83%,申报材料精简37%,跑动次数减少80%。

在聚焦商品房交易登记、存量房转移登记、抵押权登记、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等高频事项方面,市规划资源局推出了不动产登记“全程网办”“跨省通办”服务,打造了“办事群众零跑腿、纸质材料免提交、随时随地线上办”的不动产交易登记服务新模式。

去年年初,我市印发实施《南京市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以国际视野强化高点站位,主动对接国际先进评价标准和市场规则,充分吸收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一年来,南京各部门围绕《工作要点》制定任务清单、出台配套措施,形成共促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工作合力,把优化营商环境的突破口放在制度集成创新上,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出一批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穿透式的制度集成创新成果。

据悉,南京连续5次迭代升级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连续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推出一批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穿透式的制度集成创新成果,特别是围绕投资贸易便利化、“高效办成一件事”、重大项目“五证齐发”等重点,持续深化流程再造,打破数据壁垒,努力打造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改革品牌。

筑牢底线,护航经济发展

1月31日,市应急管理局发布2月南京市安全生产“综研联检”计划,将联合有关部门对111家企业进行“全面体检”。综合“查一次”,无事不扰企。去年以来,南京推动“综研联检”制度化,提升监管执法效能,截至去年11月,累计检查企业4900余家,有效减少企业迎检1.2万余次。

让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通过绿色清算,安全有序地退出市场,帮助不少含“绿”量高的企业,通过破产重整实现重生。去年夏天,市法院在全国率先推出破产审判规范、府院联动机制、管理人行业指引“三位一体”的绿色破产模式。

针对哈萨克斯坦石油化工一体化(IPCI)项目通过中欧回程班列运输销售的大宗货物,金陵海关创新“中欧班列专列+综保区整箱仓储”进口模式,助力南京市开行综保区专列。整列以集装箱为单元入区仓储、销售和分拨,货物再次出境时,可直接以原集装箱出口,省去拆箱、装箱过程,切实为企业降本增效。

去年7月底,市商务局发布全省首个跨境电商全场景业务服务软件“一键出海HUI享跨境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激活跨境电商新动能。此外,南京持续推进江苏国际数据港建设,打造全省首个跨境数据流通平台,目前数据港已成立电池数字护照创新中心,先行先试电池“数字护照”发放,助推我国电池企业顺利出海贸易。

江北新区积极推动开展出口产品碳成本量化分析,通过打造“基于出口数据的碳成本量化分析系统”,对接国际法规标准,帮助企业实时掌握出口产品的碳排放规模,进而量化企业出口碳成本,有效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截至去年11月底,系统已为省内外300余家企业提供碳足迹评估服务,为企业碳核算减少30%的人力成本与50%的时间投入。

此外,南京持续打造国际商事仲裁高地,相继设立全国第一家港澳仲裁院、涉台仲裁中心、中国(江苏)自贸区仲裁院,积极推动多元解纷机制建设,打造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一站式”平台。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和广阔的空间;政务服务持续优化,让办事流程更加高效便捷,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市场环境日益公平有序,激发着无限的创新与竞争活力;法治保障坚实有力,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让企业安心经营。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需要随着实践发展迭代升级、常抓不懈。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以经营主体诉求为出发点,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落脚点,持续深化改革探索,奋力谱写优化营商环境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