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急危重症“生命防线”

本文转自:江西日报

守好急危重症“生命防线”

——南昌大学二附院急诊科发展纪实

急诊是永不熄灯、24小时为生命护航的地方。南昌大学二附院急诊科始建于1985年,经过近40年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危重症监护”的急诊医疗体系,用过硬的技术、精心的呵护,守好急危重症“生命防线”,成为我省急危重症救治体系中的核心力量之一。

打造现代化急救中心

急救床轮子滑过地砖的声音、医生护士急促的脚步声、各种救护仪器的报警声音……走进南昌大学二附院急诊科,医护奔波于抢救室和治疗室,与时间赛跑、与疾病战斗。据统计,该科室日平均接诊量超500人次,年抢救患者数1.8万余人次,抢救成功率达99.5%。

急诊突发病例多、医治范围广,对医务工作者有着较高的专业要求。吴利东作为医院急诊科发展的“引路人”,始终秉承“生命至上”的理念,以身作则带领团队钻研急危重症各项高端抢救治疗技术,率先在省内开展了体外膜肺氧合(ECMO)转运救助,并成功开展了成人体外心肺复苏(ECPR)、复杂血液净化、重症监护等多项新技术,配备了球囊反搏(IABP)、POCT床旁检测仪、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亚低温治疗仪等专科设备,挽救了无数急危重症患者生命。

在几代急诊人的努力与奋斗下,该科不断发展壮大,多项技术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先后获批省内首家国家级胸痛中心、国家五星级高级卒中中心、中国心肺复苏培训基地、中国出血中心、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快速通道示范中心、省级创伤急救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江西省中毒救治基地等,成为江西省现代化急危重症医学急救中心。

医教研全面发展

学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吴利东非常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引导每名医师和住培学员确定主攻方向,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培养计划,以尽快掌握急救医疗先进技术,迅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急诊医师。急诊科现有医护人员240余名,其中医生73名,老中青梯队建设完善,拥有一支训练有素、反应敏捷、急救操作熟练、基本功过硬的医护队伍。

作为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该科建立了一支优秀的急危重症医学教学团队,近年来共获科研项目7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 60余篇,实现医教研全面发展;2023年,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量值排行榜第90名;今年4月,荣获“2024年度江西省工人先锋号”称号,一项项荣誉是对该科室医疗技术、团队精神和教学成就的充分肯定。

构建全域救治网络

对于急危重症患者来说,一分一秒都关乎生死,提高基层急诊急救水平、畅通急诊急救渠道,尤为重要。2017年,该科牵头成立了江西省急危重症医学救治中心联盟,通过远程医疗协作与信息共享、联盟内部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等多种途径,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优质、便利和经济的急诊急救诊疗服务,也促进了各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的共建与发展。

“目前,联盟成员单位涉及各级医疗卫生单位131个,织就了一个覆盖全省的急救网络。”该科副主任程斌介绍,医院的院前急救系统与联盟医院积极联动,打造了快速、高效、精准、有序的急诊急救体系,急救反应时间均低于国家标准,为基层患者抢救赢得了时间。此外,依托医联体平台,科室每年举办各类学术会议与集训班,搭建了省内外急诊沟通桥梁,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全省急危重症救治水平和改善医疗服务能力。

为提高社会人群急救技能知识储备,急诊医学科充分发挥科室男护士及技术优异护士的作用,组建了“急诊EMT”团队,开展线下医学健康科普活动,“入校园、进社区”多方联动,获得一致好评。(鲍立杰)

热门相关:万里情深不负   千夫斩   婚婚欲睡:腹黑老公请节制   战国明月   妖魔哪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