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大家手笔)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于浩如烟海的经典著作、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遍布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中,更活在我们的人民、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乡土、我们的语言、我们的风习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深刻体会古老文化的生命力,让我们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与古代世界和当今世界的重要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比如,中华文明彰显积极性,体现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个人要以天为榜样,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中华文明还彰显实践性,体现为注重经世致用。孔子在古代被视为“圣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孔子努力以自己的品格和言行改变社会风气,希望“天下归仁”。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看,不同文化崇尚的东西存在差异,比如有的尚文、有的尚武。不同的崇尚决定了不同文化的发展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自己崇尚的东西。比如,尚德。对“德”的推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对于统治者,往圣先贤主张“修齐治平”“内圣外王”,就是治国平天下的人不能只有王者的权威,还要有圣贤的人格。对于国家治理,儒家讲求“为政以德”“导之以德”,就是要以德治国、用德来引领百姓,这样才能得到民心,国家才能实现善治。又如,尚一。“一”就是整体性、全面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道德、天伦、人伦、信仰、理念、存在、自然等都统一起来,古人常讲“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这种把自然和人伦统一起来、把道德和政治统一起来、把信仰和秉性统一起来的思维方式,就是对“一”的推崇。再如,尚化。《周易》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庄子的“与时俱化”等名言,就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化”的推崇。尚化让中华民族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包容和学习不同的事物,并且不惧变化、勇于变革,从而让中华文明延续至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试举三例。一是君子的人文精神。君子多指受过良好教育、道德比较高尚的人,被认为是完美人格的典范。君子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君子的言行举止中,包括不卑不亢、自然本色、大方自如、光明正派等。古往今来,人们对君子的人文精神做过许多阐发,比如,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就是指君子之间的和谐是建立在个人保持独立性基础上的;司马迁的《史记》谈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就是讲君子要有坚强、沉稳、理性、淡定的品格;等等。二是中庸的辩证精神。中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重要概念。中庸的“中”指的是准确、不偏不倚,“庸”指的是平常、正常。孔子认为,没有受过良好教育、没有理性头脑的人,难以全面掌握情况,因此会有一种破坏性,而君子能够尊重常识、掌握火候,从而不偏不倚。中庸的辩证精神对中国这么一个大国来说很重要,大国情况的纷繁复杂决定了只有通盘考虑才能更好地凝心聚力。三是“愚公移山”的精神。中国神话中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传说,历史中的赵氏孤儿、卧薪尝胆等故事,都体现了一种不惜一切代价、艰苦奋斗、百死不悔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还在历史发展中不断丰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今天,我们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我们要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贡献强大文化力量。

(作者为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5日 09 版)

热门相关:我真不是暴发户   重生之神级败家子   末日终战   童养媳之桃李满天下   狂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