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医探 | 开学在即,孩子寒假“舒适区”被打破 心理专家这样支招

大皖新闻讯随着开学临近,大部分中小学生即将从“假期模式”切换到“上学模式”,但对于轻松愉快的假期往往都还有些依依不舍。在这最后的假期生活里,不少家长担忧孩子开学后会产生“假日综合征”,影响正常学习生活。

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医师钟慧表示,儿童青少年开学前后产生焦虑情绪等“假日综合征”,本质上是因放假时间较长,身体产生的应激反应。家长对此无需过度焦虑,可科学引导孩子学会在调整状态的适应期找到“替代性满足”的事情,有更好地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替代性满足”可适当“复刻”假期幸福感

“寒假(春节)对于孩子们来说,可能是一年中最放松的假期,我们也希望家长们能尊重孩子,让他们的身体学会放松,这也是孩子将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人生经验。”钟慧提醒,对于已复工的家长们来说,不应把自身的紧张不适感带到孩子身上。

对于可能出现“假日综合征”的孩子们来说,钟慧建议,家长们可引导其学会在回归校园的生活节奏中“复刻”假期幸福感,找到“替代性满足”的事情。“比如孩子开学后不习惯早起,觉得无法睡到自然醒,那其实可以让孩子洗个热水澡,因为它和睡到自然醒产生的多巴胺水平相当。”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选择“替代性满足”方式时,家长只需为孩子提供一些基本的解决策略,让他们自主选择,而不要代替孩子去做选择,不要以自己认为的“合理”方式去让孩子应对。

“比如,家长经常告诉孩子不要总在家里打游戏,多出去晒太阳,其实这是不科学、不合理的。”钟慧指出,孩子通过打游戏获得的是多巴胺分泌,而晒太阳会增加血清素分泌,需求是不匹配的。因此,家长们应当学会尊重孩子意见,鼓励他们去做选择,以更好的状态适应新学期。

需给孩子循序渐进走出手机游戏的时间

打游戏、看直播、刷视频,一到假期就与手机“形影不离”,这是不少孩子放假在家的真实写照,很多家长对此头疼不已,觉得孩子“手机成瘾”。对此,钟慧强调,假期“沉迷手机”和“手机成瘾”是两个不同概念,后者有着严格的诊断标准,切勿轻易给孩子贴上“手机成瘾”的标签。

“成瘾行为往往指(行为)已持续一年以上,且耐受量不断增加,需要不断延长时间来满足内心需求,但孩子假期玩手机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钟慧坦言,孩子沉迷手机是由于在这个时代,手机、电脑、网络是他们的主要娱乐方式。虽然孩子假期或因沉浸玩手机而改变生活方式,但当有外人来访、外出拜年或看电影等外界互动与其他活动时,他们仍能积极回应,这便远不足以构成“手机成瘾”的诊断标准。

针对家长忧心的“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回归校园生活”问题,钟慧表示,家长无需太过担心,绝大多数孩子回到学校后是能直接放下手机的,即使有部分孩子短时间内还惦记着手机和游戏,家长也要给他们循序渐进调整的时间。“但如果各种调整方法对于孩子都没有起作用,家长也可以带着孩子求助专业医生,医生会给你支招提建议,帮助孩子回归学校生活。”

开学前家长注意别对孩子说这些话

开学在即,在帮助孩子更快适应新学期学习状态时,家长们的一些言语方式也至关重要。

“我们希望家长在开学前尽量避免对孩子说一些‘不要做......’的话,这也许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暗示。”钟慧解释道,当家长试图用“不要整天玩手机了”、不要打游戏了”、“不要睡懒觉了”等言语抑制或避免孩子的某个想法、情感或行为时,可能是出于自身或他人所谓的经验和教训,但这往往会给孩子带来暗示,或会反而激发他们去思考和表现。

那么,家长该如何适当引导孩子呢?钟慧指出,家长们适合表达的一定是真诚的、发自肺腑的对孩子们的期待,而真诚则来源于家长们自身获益的人生经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获益的人生经验是我们真实体会到的幸福感的来源,而不应当是得到的某个功利性的东西。”

具体来说,家长无需告诉孩子“我通过完成......,获得了......”,而只是告诉他们“我通过怎么样的努力,完成了我内心的目标,我感觉到很幸福”,从而激发孩子们去思考自己内心的目标和获得幸福感的方式。

“我们也应当尊重孩子们的想法,让他们来决定何种目标的达成能够获得幸福感,家长们需要传递的仅是让孩子要学会获得幸福感,而非以自身的人生经验进行说教。”钟慧补充道。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见习记者 张婉馨 张梦真

编辑 崔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