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放水,什么信号?
导语
二本硕士,遍地开花的时代,马上就要来了。
01
新一轮学历大放水,正在呼啸而至。
为什么今年高考,很多人放弃985,涌入警校大专?
为什么很多高校延长硕士博士学制,同时不再提供宿舍?
未来,韩国硕博士挤爆奶茶店,台湾省硕士竞争清洁员的一幕,会不会上演呢?
首先说个数据,过去10年,中国的研究生招生人数已经翻了一倍多,从2014年的62万飙升到130万。
前段时间,进一步的学历贬值信号,又带来新的暴击。
今年全国要新增2755个硕博士学位点,在现有的18442个(2022年公布)的基础上,直接“膨胀”15%!
分开来看,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膨胀了18.6%,硕士学位膨胀了13.7%。
学历放水的速度,比货币放水还快。
而且你会发现,含金量稍低、定向面对大学生的硕士授权点,(据青塔数据)这次地方共推荐2090个,就有1924个通过审批,基本上是“来者不拒”,简直就是定向大放水。
一大批二本学校,比如淮阴师范学院、台州学院、广西财经学院……提出新增十几个硕士点,通过率都在100%。
二本硕士,遍地开花的时代,马上就要来了。
所以为什么全国硕博士授权点,突然加速大扩张?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一个趋势:
扩张的学位点,有相当大比例为专硕、专博。新增的1924个硕士点,就有1534个是专硕。
今年3月,教育部也说,到“十四五”末,专硕招生规模将约占硕士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
一向被人们诟病“低配版硕士”的专硕时代,也已经来了。
有什么影响?
理论上说,专业性硕博士更注重应用,强调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这些人才,有利于支撑产业发展。
但在现实中,对于每一位读研人来説,它意味着两个问题,“学制更长”,“学费更高”。
以后读研,即使是专硕,也要三年起步,读博四年起步,教育的时间成本进一步增加,
然后本就收费比学硕更高的专硕,学费还在大幅上涨。
(据澎湃)最夸张的东华大学国际商务专业,从每学年1万元不到,2022年涨到了 7.9 万元。
还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一大批高校,宣布不再给专硕生提供宿舍,这又增加了在外租房的成本。
当然,从积极的角度来看,通过“延长学制”“涨学费”“不提供宿舍”这套组合拳,既帮助大家延缓了就业压力,又促进了学校家长的消费,可能还拉动了校外的租房市场,
赢麻了。
那么,未来更大规模的读研读博人群出现,你觉得是好事还是坏事?
02
1965万的中国本科生,要再三权衡。
一个学历“通货膨胀”时代,脚步越来越快了。
今年有几个很反常的变化,放在以前都不是正常人能干的事。
一个是,研究生就业,可能比本科生更难。
智联招聘数据,“双非院校”的硕博毕业生,offer获得率为33.2%,史上第一次低于“双非院校”本科生(43.9%)。
原因也不复杂,无非四个字“供需错配”。现在的企业想招的,或许只是月薪5000的本科生,而不是心理预期更高、想要六七千甚至过万的研究生。
另一个变化,学历越高,工资可能不升反降。
浙大的一篇论文发现,有一半求职者学历高出工作要求,这会导致5.1%的“薪酬惩罚”,也就是对薪酬的负面影响。
是“过度教育”可能导致“薪酬惩罚”,十年寒窗打造的求职“敲门砖”,却在不经意间砸到自己的脚。太无奈了。
还一个变化,是最有风向标意义的国考,
2024年要求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岗位达2046个,同比增加814个
要求博士学历的岗位为24个,比去年多14个。
同年,允许本科、大专学历为起点的岗位越来越少,大专生可以报考的岗位仅有56个。
意味着如果想走这条路,学历就成了一场不得不参与的“内卷游戏”。
毕竟,一个人努力,可以提高分数,但一群人努力,只会提高分数线。
这些变化本质上,是学历的通货膨胀。
学历跟其他所有通货一样,当供给不断增加,而职位有限的时候,“学历贬值”将不可避免。
1998年全国研究生录取人数仅有5.8万,仅仅用了一代人的时间,2023年已经上涨到130万人,非常恐怖。
以后会发生什么?
从欧美等发达国家水平来看,千人注册研究生数为9人,韩国大概5到7人,我们当前仅仅为2人,还有好几倍的增长空间。
好消息是,我们还没有到“人均硕博”的程度;坏消息也许是,我们迟早会迎来这个时代。
在教育发达的首都北京,研究生毕业人数已经超过本科生。
在韩国,超过一半就业人口都是本科以上学历,高学历、低就业的现象已经白热化了,某出海到韩国的奶茶店,研究生及以上占比超60%,另有四名博士生在门店打工!
海外经验同样告诉我们,要结束内卷,就要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
比如进入“反选时代”的日本,在高就业率之下,日本高校读研的学生基本在12%左右;读博比例从1994的最高值16.9%,跌落到如今的10%左右。
生于1987-2004年期间的学生,因为升学压力小被称为“宽松教育世代”,因为不爱读博读研,日本教育被称进入“冰河时期”,需要扩招留学生。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的下一步未来,是韩国,还是日本?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