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丨用情绪价值让非遗活起来

在安徽宣城,95后小伙徐展鹏一家三代做非遗木梳。他和团队设计出一款“柿柿如意”按摩梳,半年多卖出5万多把,让渐渐萧条的工厂重现生机。如今,他们正努力复刻28项非遗制梳工具,只为让非遗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据中国网看点1月20日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本身就蕴含着多重价值。“柿柿如意”按摩梳热卖,就是因为其本身深刻体现了非遗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示了精湛的非遗技艺,满足了消费者的情绪价值,进而赢得市场认可。

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于实践土壤、内嵌于日常生活,不是静态的文化符号,而是活态的文化有机体。要让一项项非遗活起来,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与时俱进挖掘其多重价值,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起来。一度登上文创顶流的非遗冰箱贴,从服饰跨界到食品的旗袍蛋糕……一件件同时满足实用与情绪价值的非遗衍生品,形态愈发多元,市场愈发广阔,也推动非遗的生命力愈发旺盛。

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日益临近,这是让琳琅满目的非遗年货在节庆市场上绽放绚丽光彩的好时机。深挖我们的非遗宝藏,通过设计情感体验,举办情绪营销活动,就能让消费者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让非遗在活化过程中收获丰硕的果实。(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