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习惯过“紧日子” 让群众奔“好日子”
财政部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059亿元,同比下降2.2%。近年来,财政部门严格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是我们党传承优良传统、应对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也是为老百姓奔向“好日子”的责任担当。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体现了强烈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现实思考和忧患意识,也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部门支出连续负增长,将财力支持地方民生事业和科技支出,2019年—2023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从7.44万亿元增长到10.29万亿元,突破了十万亿元大关,充分体现了“把钱花在刀刃上,集中财力办大事”的为政思想。其思想核心,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过“紧日子”是一种精神法宝。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革命战争年代,先辈们靠着红薯南瓜、小米步枪建立了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年代,全国上下节衣缩食精兵减政,靠着韧劲和狠劲攻下了一个个“不可能”的项目。比如,网上一组“一定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组图令网友动容,同样的标语在1956年和2023年分别贴在土墙和现代化的指挥部上,是什么精神力量促使我们跨越了这么大的艰难险阻?就是那群啃着馒头咸菜,使着算盘搞研发的前辈们身上散发出的“能吃苦”的精神力量。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众星共之”,执政者的“德”,大多要靠人民群众的满意与否来检验。精打细算才能油盐不断,才能让有限的财力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民生效益。各级党政机关应将务实节俭、精打细算的思想贯穿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不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把财力真正用到民生福祉、重大战略实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等关键领域。例如,在一些地方,为了节省开支,推行无纸化办公、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等措施,同时加大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投入,这种鲜明对比生动诠释了“紧日子”与“好日子”的内在联系。
应切实崩好“思想弦”。要让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成为常态,需要强化思想根基。党员干部要修好“正确政绩观”这门必修课,深刻认识到不论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要组织集中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关于过“紧日子”的论述,将其纳入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学习议程,坚决带头响应中央关于严控公用经费支出的各项要求,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缩减三公经费,砍掉非刚性支出,强化干部厉行节约过紧日子的思想自觉。
应切实写好“清白账”。要从严从紧开展经费预算,加强费用管控,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做到非必要不开支、无预算不开支。在公务差旅、会议开支等方面严格把关,做到每一笔钱都花得合理、花得值得,让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吹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如安徽发布的相关规定中,要求推行无纸化办公、空调冬季不高于20℃夏季不低于26℃、严禁同城接待、一类规划单个项目经费不超100万等。切实可行的规则和条目清楚的账单,不仅等于工作有条理,也等于检查无漏洞。
应切实筑好“篱笆墙”。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还需要构建长效机制。要从制度上强化约束,明细清单、责任到岗、持续优化。还要涵养自律精神,从日常小事做起,避免雷声大雨点小,杜绝奢靡之风和浪费现象。坚持自我革命,清正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在开支上做“减法”,在效率和服务上做“加法”。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有力的举措和扎实的作风,把各项要求落实到位,推动更多“民生清单”转化为百姓的“幸福账单”。
“紧日子”里有大文章,“好日子”中见真担当。用自己的“紧日子”为群众争取“好日子”,就是要坚持以俭朴之风,坚守“节裕”之道,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凝聚起共谋发展的强大动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增添精神物质双重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婧(宜都市“两江潮”网评团队、宜都市税务局)
责编:詹蔷【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