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运”传新韵,E曲焕新章

□张文婷

一个文明,是如何被记录的?

镌刻在古老壁画上,散落在历史古籍中,珍藏在博物馆里,也流传于逐水而居的一座座城市,一句句乡音里。

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之际,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江苏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6月22日在江苏扬州启动。行走运河之上,发现运河之美,记录文脉绵长,创新时代表达,我们从大运河中读懂“何以中国”,“流”向美好未来。

中国大运河始凿于春秋,初通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流淌数千年,绵延几千里,她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承载着悠悠数千载的历史文化,默默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如今,翻开崭新的一页,借由互联网使更多人领略运河的古韵新声,让网络这一“最大变量”化作大运河保护、传承与利用的“最大增量”。

“流动”是运河的生命,也是文明的生命。流动的水带来了南方的瓦,建造了北方的屋,带去了北方的美食,丰富了南方的饮食文化。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借景抒怀写下流传千古的诗篇,史书、文物、风土民俗,共同凝聚出独特的文化气质,好气任侠的燕赵文化、尊礼重教的齐鲁文化、温婉雅致的淮扬文化等,在数千年来各地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历史变迁中,我们得以探寻“何以中国”。

在精神家园“开凿”一条大运河。馆藏文物上云端已成为时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共识。打破时空限制,让大运河“流”进更多人心田,也是中国文化传播传承的应有之义。“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创新展现方式,以扬州弹词为串联,围绕“通江达海”“工开万物”“水润华章”“护我安澜”等主题,以互联网赋能大运河文化传播,推动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让千年水脉流向未来、走向世界。

大运河作为“活态线性文化遗产”,既与古城、古街、古寺、古码头相辅相成,又在时代更替的风雨中,冲刷出崭新的风貌。以沉浸式数字游览著称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文旅市场持续“出圈”;昆曲、评弹、舞剧、运河号子等各地特有的艺术,在融合中创新发展、焕发新彩;此次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运用文字、音视频、动漫、AI等传播手段,从“好地方”的讲述到Vlog、随手拍,从媒体表达到网民参与,大运河这个超级IP在内容创新、数字赋能、网络传播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吸引力,汇聚起更加强大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文脉绵延,熠熠重光;承古拓今,生生不息。与时偕行,让我们沿着大运河的脉络,感受其承载的厚重历史与灿烂文化,让文明的血脉在“流动”中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不断的传承与创新中,书写更璀璨的时代华章!

热门相关:终极高手   呆萌配腹黑:欢喜小冤家   带着仙门混北欧   史上第一密探   侯门弃女之妖孽丞相赖上门